【最美牛人】刘雪茹:养牛事业因爱而焕发光彩

2020-02-13 中国婴童招商网-专业的母婴用品网,专注于孕婴童招商/婴幼儿用品代理/母婴店加盟(焦点孕婴童网)手机版


  在人们的印象中,养牛就是个体力活,又脏又累,往往与女性的柔美相去甚远。然而在养牛人大军中,却活跃着一群优秀的女性养牛人。她们是奶业界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是卓越的女企业家,用自己的坚韧和热情影响着周边的同事和同行,她们又是家庭中的贤妻良母,用行动诠释着事业和家庭可以兼顾,刘雪茹,就是她们中的一员。


  提起刘雪茹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起二姐,在富饶的河套平原上,特别是在养牛人中那就无人不知了。二姐刘雪茹不仅牛养的好,牧场管理的好,更重要的是她身上那种豪爽,直率,不拐弯抹角,不斤斤计较的气质,早已成为她独特人格魅力的标签。


  与她交流,你会被她身上的气质所打动,被她对养牛事业的热爱所打动。


  其实,选择了奶业,选择了养奶牛,对刘雪茹来说,就是选择了一份艰苦。这份事业的重担,对于身为女性的她来说并不轻松。不仅要时刻操心牧场里每头奶牛的吃喝拉撒睡,而且还要面对外界纷繁而来的各种压力。但这一切,在二姐一句“我爱养牛这一行”的话语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你必须把养奶牛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来做,不管是挣钱时候,还是赔钱时候,对待奶牛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有奶牛幸福,它才会给你创造效益。”刘雪茹如是说。


  都说事业会因爱焕发光彩。对奶牛养殖事业的热爱,让53岁的二姐笑容常挂在脸上,谈起她的牛,谈起她牧场里的一草一木,都如数家珍。


  从98年医生的岗位上下海创业做基础母羊繁育,到2003年时,卖掉房子买回43头奶牛重新起步


  ,开过奶站,办过养殖小区,再到2013年转型建设家庭牧场。养牛13年,创业18年,刘雪茹的个人命运紧紧地和奶业联系在了一起,她的养牛事业,也乘着中国奶业发展的大潮,从平坦走向卓越,从弱小走向壮大,渐成规模。


  目前,刘雪茹的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宏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存栏奶牛1200多头,全年平均单产33——34公斤,日产奶量近16吨,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效益上,都在当地首屈一指。


  “做人要诚信,做企业更要诚信,实实在在地做事,实实在在地挣钱,绝不能投机取巧”。刘雪茹说。



  创业与坚守,以女人的执着


  深秋的河套平原,原野苍茫,树木萧瑟,几天前的一场秋雨,让气温骤降。在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宏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饲养区的牛舍前,身着工作服的刘雪茹利落而干练。面对前来交流养殖经验的,来自蒙牛京津唐大区的五十多位牧场主,她的话语朴实而自然。


  “有人说养牛不挣钱,我不这样认为。养牛不是不挣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把钱往牛场里面投,而是吃老本,追求自己享受,买豪车、买豪宅。养奶牛是个精细活,不进则退,你把钱投资到饲养设施上,投入到饲喂条件和环境改善上,投入到奶牛舒适度和品种改良上,让奶牛舒服,它才能为你创造效益为你服务,你才有幸福的生活”。


  这些话不是刘雪茹人前的作秀,而是她内心深处事业责任感的真情流露。从进入这个行业开始,她就全身心融入其中。无论在什么场合,刘雪茹都毫不掩饰她对奶牛的热爱,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她说的最多的就是态度——养牛人一定要有正确的养牛态度。“养牛并不低人一等,它是你的事业,既然是事业,它就有挣钱风光的时候,也会有赔钱低谷的时候。你不能在挣钱的时候是一种经营方式,而在赔钱的时候就放弃一些标准、一些必要的投入。养好牛不是急功近利的事,多在奶牛身上投入,就会多收入一份回报”。刘雪茹说。


  正如她所言,拥有占地570多亩、存栏1200多头奶牛、日产鲜奶十六吨,这样诺大的产业,刘雪茹一家依然栖身在牧场一角的办公区内,以场为家。全家人共用着一台早年的几万元的桑塔纳轿车,自诩为“两年没有买过新衣服”的二姐,在生活中完全不讲吃穿,而是把更多的钱投入到了牧场设施改善和奶牛福利上。先进的饲喂设备,先进的牧场管理软件,都应用在她牧场当中。即使这样,二姐并不满足,她随时关注着新的奶牛养殖技术的应用,而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养牛人进行交流,是她最高兴的事情。


  事情回溯到十几年前,已经在杭锦后旗头道桥中心卫生院医生的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年的刘雪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响应政府号召下海发展奶牛养殖,还是继续过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实,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我这个人的性格,不适合坐办公室,而且我还特别喜欢养小动物。虽然还不懂奶牛养殖这个行业,但是听说能和蒙牛签协议,每个月可以回款,有稳定的收入前景,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好营生,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在体内积聚多年的创业激情终于爆发了,就毅然决然的投身到这个行业中了。”刘雪茹回忆说。


  话虽如此,可从一个外行进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抛开勇气不说,路途必然艰辛。刘雪茹却以一个女人的执着,坚持了十八年,并逐渐干出了名堂,赢得了行业内的认可。


  “当时我们家在当地还是比较富裕的,突然放弃安逸的生活出来养牛,周边很多人不理解,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养牛在名誉上不好听。对于这些非议我倒是看的很开,但实际养起牛来才发现确实不容易。首先是贷不上款,我就把临河市的三套房子卖了,也把在杭锦后旗的一处4.3亩的宅基地卖了,换回钱来,都买了牛和养殖设备。”


  从刘雪茹满满的回忆中,能想象出当时她养牛的心酸。从最初的43头奶牛起步,后来她又办起了养殖小区,2009年时,她又寻思着转型成牧场。“我自己意识到不转型,养牛没有出路,因为散养户的牛奶,质量没有保证,对抗生素药物残留把控不住,所以规模化养殖是我未来的养牛之路。”二姐说。


  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怀着这样的信念,刘雪茹带领她的员工们开始了艰难转型。2013年,她投资1800多万,拆掉旧的牛舍盖起了新的牛场,同时引进了许多新的设备。


  刘雪茹是一个感性的人,许多过去的事情不愿意提起,往往是一笑带过。其实在最困难的2013年,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自己的女儿要骋,儿子要娶,当时的她已是入不敷出,筹措资金无门,只好去借高利贷,在这样的压力下,她还是挺住了,牧场也逐渐走上了正轨,奶牛单产、牛奶质量,都名列巴彦淖尔市前茅。


  “既然选择了奶牛养殖,要干就要孤注一掷,把这个事业干好。”刘雪茹说。



  把养牛当做一项事业来做


  目前,中国的奶业还处在低谷当中,奶价低迷、消费不振,还有进口牛奶的大肆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中小牧场经济效益不佳,生存变得举步维艰。刘雪茹和她的牧场,当然也面临着同样的生存难题。


  不过,现在的奶业形势,在刘雪茹看来,并没有那么差。她认为一些牧场效益不佳,还需要从自身上找原因。“钱要投在刀刃上,养牛要从管理上要效益”,刘雪茹说。宏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牛舍、储草棚、饲料库、青贮窖等都是按照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设计,非常接地气,也省下了不少资金。在饲草料的选取上,刘雪茹从不迷信进口饲草,她使用的都是距离当地不远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苜蓿草、燕麦草和稻草,价格不高,但品质并不差。在日粮营养配方上,经过多次试用,她选择了正大饲料的产品,因为正大的服务团队会常年驻场,做各种技术服务,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兽医方面,宏远牧场有三位专职兽医,分别有不同的任务分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牛场的所有员工都吃住在场内,刘雪茹认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使才能把养殖工作做好。


  “该投入的地方就要投入,不能有一点马虎”,这是刘雪茹的风格。光修建环绕牛场的2.4公里的柏油路,刘雪茹就投入了五十多万,另外,还有机井、暖棚这些设施,在刘雪茹看来也不能少,是保证牛场正常生产的必要设施。 “目前我对现在我牧场的管理水平、奶牛单产、牛奶质量、体细胞控制等都比较满意,但下一步还要在此基础上提升,更合理、科学地对待奶牛。”刘雪茹说。


  刘雪茹曾把自己管理牧场的心得归结于几个方面。一是要重视人、重视员工。因为牧场的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牧场管理其实就是对人的管理,作为老板就要做到用人不疑,并努力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据她介绍,许多员工都是跟了她十几年的老员工。二是养牛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不能投机取巧,而是必须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三是一定不要吝惜在奶牛身上的投入,因为它最终会带给你回报。四是做企业跟做人一样,都要讲诚信,实实在在的待人,实实在在的做事,肯定会成功。


  如她所言,厚道、诚信这些品质,是刘雪茹最为看重的,也是她至始至终一直坚持的做人标准。“社会上都愿意和我打交道,凡是和我打交道的个人和企业从没有人说二姐不地道,不公道,人不行,买卖做不成。”刘雪茹说。



  质量有保证 养牛人才有希望


  一场秋雨过后的河套平原,更显萧瑟,而伫立在原野中的宏远牧场,却生机盎然。饲养区、饲草料区、办公区和生活区,秩序井然;宽阔的活动场地里,奶牛在悠闲地散步。边领记者参观边介绍情况的二姐刘雪茹,脸上满是自豪。


  管理着这么大一家牧场,现在的她事务非常繁忙。但她仍然保持着十几年来的习惯,每天必须去巡查一遍牛舍,这是她每日的必修课。她说她喜欢奶牛,每每看见它们心里就特别舒畅。她也喜欢和养牛人打交道,她办公室的会客厅经常是当地牛人们交流经验的场所,而她也是近年来流行的各个牛人微信群的常客,她说她能从群里获得很多信息和知识。


  对于宏远奶牛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刘雪茹心中早有规划。明年牧场的泌乳牛会增加300头,而三年后,奶牛存栏将突破3000头,泌乳牛达到1000头,日产鲜奶32吨。而且还会引进、发展肉牛养殖,计划养殖肉牛1000头,把产业链拉长,从而实现奶牛养殖加肉牛养殖的两条腿走路。


  “我们的土地面积足够,基础设施也完备,完全有条件达到这个目标”,指着牧场外不远处的空地,刘雪茹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业又处在了一个变革关头,选择向前看,还是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是每个牛人都在考虑的问题,而刘雪茹无疑选择了前者。其实拦在她将来发展道路面前的困难仍然有很多。刘雪茹告诉记者,她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土地流转困难和贷款困难。土地流转的困难在于土地归属权属于农民,在流转实际执行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各种各样的纠纷,牧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应对。贷款的问题更现实,宏远牧场的实际价值已超千万,但仍然不能作为抵押物从银行获得贷款。


  困难是不小,但刘雪茹心中对奶业前景看好的信心更大。据她介绍,巴彦淖尔市的许多牧场老板同她一样,都在纷纷改善设施,扩大规模。


  在她办公桌旁的陈列柜里,陈列着许多她和她的牧场曾经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章。有市人大代表证,有蒙牛公司的奶源顾问聘书,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证书。刘雪茹最看重的是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的证书,因为宏远牧场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获得此荣誉的奶牛专业合作社。


  成就和荣誉代表着过去,刘雪茹着眼的是将来。回首这十几年来的养牛之路,她感慨万千。


  “做企业必须要遵纪守法,违规犯法的事情不能干,尤其是从事食品生产行业的我们,一切都要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时刻注意所有的细节,把好生产关。国家不允许使用的东西,绝对不能购入,不能进入养殖环节,我们是第一道关口,必须得把住。只有牛奶质量有了保证,我们养牛人才有希望。”她说。

下一篇:统一董事长罗智先:大陆市场推零库存策略定明年出货箱数不成长目标
上一篇:专访吴松航谈奶粉配方注册制:机遇大于挑战!